网上科普有关“基因的小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基因的小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克隆羊多利。
1997年2月,从英国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郊十公里的罗斯林村庄的生物学研究中心里,传来了一头绵羊“咩咩”的叫声.这叫声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它的诞生给人们带来的震惊,不亚于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
这头羊的名字叫多利,它看上去与其他的羊没有什么区别,可它是科学家用一颗普通的细胞孕育而成的,是一头没有爸爸和妈妈的羊.
多利的诞生告诉我们,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细胞生产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科学家把这种复制的技术叫克隆.
那么,到底什么是克隆呢?克隆就是无性繁殖.比如,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喜欢养花的人们就会进行植物的扦插.他们剪下一些花草枝条,然后插在泥土里.慢慢地,这些枝条就会成活,这个过程就是“克隆”.
但是,羊是较高等的哺乳动物,它竟然是由一个体细胞克隆而成的,这在自然界可是前所未有的!
培育出多利的“爸爸”,是胚胎学家威尔穆特先生.威尔穆特先生是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胚胎学家.他出生在英格兰中部城市沃里克,曾就读于诺丁汉大学.他的辅导老师是生殖学界的权威.在老师的带领下,他进入了胚胎学的研究领域.从此,他坚信“动物的基因技术将是我生命中的追求.”威尔穆特是怎么会想到要克隆羊的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科学家试图复制生命的理想,并不是近几年的事.很多年以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斯特沃教授将成熟的胡萝卜高速搅拌,获得了单个胡萝卜细胞,将这些单个细胞置于生长培养基里,培育成功了性状完全一样的胡萝卜.以后,科学家又在青蛙、金鱼等较简单的动物身上,进行各种细胞遗传试验.
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坎坷的研究历程,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事生物遗传学研究的科学家,终于看到了曙光,克隆动物在实验室里诞生了.
1970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用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将青蛙的卵发育成了蝌蚪.1979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威拉德森首次成功地把绵羊的细胞胚一分为四,分别培育出了四只羊羔.之后,世界上首例用细胞核技术移植成功的哺乳动物是由英国科学家威拉德森完成的.在实验中,他成功地克隆了一头牛.
这个消息传到了威尔穆特先生的耳朵里,他才毅然投入了克隆羊多利的实验.
威尔穆特每天在实验室里至少工作九个小时,他率领了一支由十二人组成的科学研究小组,进行无性繁殖的研究,历经三百多次的失败后,终于成功地克隆出了多利.
多利是怎么诞生的呢?多利羊的诞生不是一帆风顺的,科学家克服了许多生物技术上的难题后,才将它“生”出来的.令人惊奇的是,多利竟然有三个妈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科学家首先从一只多塞特母羊的乳腺中取出一个乳腺细胞,很明显,它不是一颗卵细胞.这第一位“妈妈”只是多利的母体.因为多利身上的遗传物质是多塞特母绵羊给它的,多利的遗传基因和它完全一样.
多利的第二位妈妈是一只苏格兰的黑面母绵羊,它为多利提供了一颗卵细胞.这只卵细胞被科学家用极细的吸管,吸出了其中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核.因此,它只能算是一颗卵细胞的空壳.
科学家把乳腺细胞与卵细胞壳融为一体,并且让它们发育形成具有三十二个细胞的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的程度,科学家便将它巧妙地移植到第三只母羊的子宫内,使其怀孕.实际上,科学家将这些胚胎分别转移到十三只待孕母羊的子宫内.
1996年7月,在十三只“代理母亲”中只有一只绵羊经过一百四十八天的怀孕过程,终于生下了一只小绵羊,它就是多利.这第三位绵羊妈妈为多利提供了一个孕育胚胎的环境,多利还只是一个细胞的时候,就借住在这位妈妈的子宫里.
这三个妈妈为多利的诞生做出了贡献,却都不是多利真正意义上的妈妈.
为什么多利羊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因为人们清楚地了解到:克隆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宝库.科学家预言,他们将在不远的将来,借助于克隆技术,不但可以制造出皮肤,还可以制造出耳朵、肝脏等组织和器官,以满足医院医治病人的需要.这种人体换“零件”的情况,就像自行车换零件一样方便,真叫人啧啧称奇.
2003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因肺部感染而死亡.它将被制成标本,存放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内.
以上是查字典为您提供的小故事:克隆羊多利。
摩尔根如何知道白眼的遗传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
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篇一
据说达尔文小的时候,有一次跟妈妈在花园里给植物培土,这个时候,好奇的达尔文又开始问问题了,问自己的妈妈泥土里能不能长出小狗来,妈妈哭笑不得,后来又问世界上最早的那个妈妈是谁生的,母亲告诉他是上帝,然后他又问上帝是谁生的,这个时候妈妈已经回答不出来了,可以说,从小的时候,达尔文就已经对生物和自然充满了好奇和疑惑。
上学后,达尔文小时候的故事更加丰富了起来,他经常会在森林中观察小鸟的动作,并且还喜欢思考,观察树木,观察鱼,真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有一次,达尔文在快要落下的树皮上发现一个虫子在动,他赶紧把树皮给拨开了,看到两只奇怪的甲虫,赶紧抓到手心里观察,一点也不害怕。后来竟然还惹得那个甲虫放出了毒汁,把他的舌头给蜇伤了。
这样的事情在达尔文身上还有很多很多,达尔文小时候的故事说起来真是难以想象,而就是这样一位对生命充满好奇的孩子,才能从各种奇怪的事物中发现各种现象,以至于后来发现了伟大的进化论。
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篇二
达尔文近亲结婚,因为所遭遇的不幸,可以说是近亲结婚的一个典型受害者,很多人应该都知道,达尔文一生共有10个孩子,可是其中3个是夭折了,还有3个是不能生育,可以说是非常惨的,但是,他也因为深爱着自己的妻子,而没有把近亲结婚的危害告诉她。
很多人会问,达尔文作为进化论的提出者,他难道不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吗?其实,早在那个时候,19世纪,达尔文本人也没有超越遗传的摆布,那个时候,自然科学才刚刚起步阶段,神和基督教的统治是非常严格的,他虽然提出了的进化论,也因此对生物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家族,终究是没有摆脱被近亲结婚所危害的命运。
29岁的时候,达尔文和她的表姐爱玛走进了婚姻,当时的他们是非常恩爱的,而且他们的婚姻也是受到羡慕的,因为爱玛非常能干,把家里打理的很好,但是随后,当达尔文最爱的长女安妮在10岁的时候就因为染病而去世的时候,达尔文非常痛苦,却也没有任何办法,他是非常恐惧的。
其实现在,关于近亲结婚的危害已经是人人都知的了,达尔文近亲结婚,其实是因为基因的作用才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的,而那些基因相近的亲属生下来的孩子,总归是身体抵抗力比较弱的,所以他们极易受到各种感染,从而导致厄运。
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篇三
达尔文是19世纪的科学家,进化论的,他生前常说,他的《物种起源》等著作和学说是"集体的产物"。在一封信中他曾这样写道:"我清楚地看到,如果没有那些可钦佩的观察者所搜集的大量材料,我决写不出那本书来。"事实上,他和华莱士的交往便是科学家这种谦虚无私精神的体现。
华莱士是英国的自然科学家和旅行家,比达尔文小14岁,他和达尔文一样,进行着科学考察的活动,曾到南美的巴西、马来半岛等地做生物考察,采取动植物标本,在同一个课题上进行研究和写作。其间,他读过达尔文的《一个植物学家的航行日记》,也和达尔文有过几次通信,讨论交流研究心得,不过两人都没有提及他们各自的独立研究和正在写作的具体内容。
1858年6月18日,正在努力撰写《物种起源》一书的达尔文,收到了华莱士寄来的一篇关于进化论的手稿----《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达尔文惊诧得目瞪口呆,他说:"我从从未见过有这种更加令人惊奇的偶然巧合。......他现在采用的学术名词,甚至也和我的书稿中各章题名相同......"
如果是这样的话,进化论的优先权将归于华莱士了,达尔文再发表著作,就有抄袭和剽窃之嫌达尔文这时思想斗争十分激烈。要知道达尔文已经从事20多年的研究了,当他环绕全球作科学考察时,华莱士还是一个刚入学接受启蒙教育的小学生。()达尔文由于旧病复发,加上孩子们身体不好,使得写作时断时续,进度很慢,才让华莱士后来居上。但他不愧是品德高尚的人,他决定退避三舍,成人之美,建议华莱士赶快将论文发表出来,同时为了避嫌,他打算中断自己的写作,让华莱士独享荣誉。
但是,华莱士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他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不仅果断地放弃了优先权,而且满怀敬意地对人说:"当我还是一个匆忙急躁的少年时,达尔文已经是一个耐心的、刻苦的研究者了,他勤勤恳恳地搜集证据,来证明他发现的真理,却不肯为争名而提早发表他的理论。"
最后在别人的劝说下,达尔文同意和华莱士的论文合并,以合著的名义提交林奈学会宣读。达尔文非常感谢华莱士,他写信致意,并说:"如果有着可钦佩的热情和精力的人应该得到成功的话,那么您就是最应该得到成功的人。"
在华莱士的鼓励下,达尔文在1859年11月24日这一天,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巨著,1250册书在当天销售一空。华莱士高兴地喝彩,称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并将进化学说这一理论称之为"达尔文学说"。
这有个科学家故事……你可以看看。
1910年5月,摩尔根在红眼的果蝇群中发现了一只异常的白眼雄性果蝇。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类型,因此这只果蝇是罕见的突变品种。
摩尔根激动万分,将这只宝贝果蝇放在单独的瓶子中饲养。每天晚上,摩尔根带着这只果蝇回家,睡觉时将实验瓶放在身边,白天又带着它去上班,生怕果蝇出现意外。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原本虚弱的白眼果蝇终于在与一只红眼雌性果蝇交配后才寿终正寝,将突变的基因留给了下一代果蝇,留给了苦心栽培它的摩尔根。十天后,第一代杂交果蝇长大了,全部是红眼果蝇。不要为白眼基因的缺席担心,按照孟德尔的学说,红眼基因相对白眼基因是显性,因此珍贵的突变基因只是躲到了后台。摩尔根当然不会放过检验前人理论的机会,他用第一代杂交果蝇
互相交配,产生第二代杂交果蝇。焦急地等待了十天,摩尔根得到了第二代杂交果蝇,其中有3470个红眼的,782个白眼的,基本符合3:1的比例。这下,摩尔根对孟德尔真正服气了,实验结果完全符合孟德尔从豌豆中总结出的规律。当摩尔根坐在显微镜旁边,再次定睛观察这些瞪着白眼的果蝇时,他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孟德尔规律的现象。按照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那些长着白眼的果蝇,它们的性别应当是有雄性的,也有雌性的。然而这些白眼果蝇居然全部是雄性,没有一只是雌性的。也就是说,突变出来的白眼基因伴随着雄性个体遗传。摩尔根终于从果蝇身上看到了孟德尔在豌豆上观察不到的现象。对特殊现象的解释,就是建立新的定律。摩尔根知道,果蝇的4对染色体中,有一对是决定性别的。其中雌性果蝇中的两条性染色体完全一样,记为XX染色体;雄性果蝇中的性染色体一大一小,记为XY染色体。摩尔根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因此,当他的那只宝贝白眼果蝇与正常的红眼果蝇交配后,由于红眼是显性基因,因此后代不论雌雄,都是红眼果蝇;当第二次进行杂交时,体内含有白眼基因的雌性红眼果蝇与正常的雄性红眼果蝇交配,就会出现含白眼基因的一条X染色体与一条Y染色体结合,生成第二代杂交果蝇中的白眼类型,而且都是雄性的。摩尔根把这种白眼基因跟随X染色体遗传的现象,叫做“连锁”,两类基因——白眼基因和决定性别的基因——好像锁链一样铰合在一起,在细胞中的染色体对分裂时一同行动,组合时也一同与另外的染色体结合。
发现突变的白眼果蝇,花费了摩尔根和他的学生整整两年的时光。而第一个突变果蝇发现后,另外的突变类型便接踵而至。在几个月内,他们又发现了四种眼色突变,例如果蝇中出现了粉红眼,这个形状的分离和组合与性别无关,也与白眼基因无关,显然粉红眼基因位于另外的染色体上,而且不在性染色体上;朱砂眼果蝇的遗传特点与白眼果蝇完全一致,也是伴性遗传的,说明两个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
摩尔根的学生发现了一种突变性状——果蝇的小翅基因,给摩尔根新创立的理论带来了挑战。这种突变基因是伴性遗传的,与白眼基因一样位于X染色体。但是当染色体配对时,这两个基因有时却并不像是连锁在一起的。例如,携带白眼基因与小翅基因的果蝇,根据连锁原理,产生的下一代应该只有两种类型,要么是白眼小翅的,要么是红眼正常翅的。但是摩尔根却发现,还出现了一些白眼正常翅和红眼小翅的类型。又需要解释现象了。摩尔根提出,染色体上的基因连锁群并不像铁链一样牢靠,有时染色体也会发生断裂,甚至与另一条染色体互换部分基因。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距离越远,它们之间出现变故的可能性就越大,染色体交换基因的频率就越大。白眼基因与小翅基因虽然同在一条染色体上,但是相距较远,因此当染色体彼此互换部分基因时,果蝇产生的后代中就会出现新的类型。这就是“互换”定律。
“连锁与互换定律”是摩尔根在遗传学领域的一大贡献,它和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一道,被称为遗传学三大定律。
关于“基因的小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知识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some.net/cshi/202501-953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知识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基因的小故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知识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基因的小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基因的小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