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题型及解题步骤”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基因分离定律的题型及解题步骤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熟悉基因分离定律的内容,透彻理解定律的实质、掌握适用对象和条件以及限制因素是灵活应用该规律解决一切生物问题的基础,因此,下面就该规律适用条件及其变式作一探讨:
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
(1)适用条件
1. 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
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3.细胞核遗传
只有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数目不稳定,遵循细胞质母系遗传规律。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分离规律不能直接解决,说明分离规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2)基因分离定律的限制因素
基因分离定律的F1和F2要表现特定的分离比应具备以下条件:
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二、基因分离定律变式
1.实验研究对象的改变:
由熟知研究豌豆实验变为研究果蝇实验,变化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各代外在表现,内在基因组成上的认知情况,也就是对基因分离定律中基因传递实质的理解程度。
例1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是显性。现有甲、乙两管果蝇,甲管中的果蝇全部为长翅,乙管中的果蝇既有长翅,也有残翅。甲、乙两管果蝇之间具有世代联系,请你通过一次交配实验确定甲、乙两管果蝇的关系。
(1)若用一次交配实验来鉴别甲、乙两管果蝇,的亲子关系,你随机选择甲管或乙管中若干什么果蝇进行交配实验?
(2)怎样根据(1)题交配后代的结果,判断甲、乙两管果蝇的亲子关系?
解析由于甲乙两管果蝇为连续的两个世代,故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若甲(P)→乙(F1),则甲管果蝇的基因型为Vv(长),乙管果蝇的基因型为VV、Vv(长)和vv(残);若乙(P)→甲(F1),则乙管果蝇的基因型为VV(长)和vv(残)且分别为不同性别,甲管果蝇的基因型为Vv。总之,无论亲子关系如何,甲管果蝇总是Vv(杂合子)。从两种假设的结果来看,用甲管中的果蝇交配,后代的情形都是相同的,无法确定两者的亲子关系。而乙管中的长翅果蝇在不同世代的情形下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和性别组成:若乙为亲本,则乙中K翅为显性纯合子(VV)且只有一种性别;若乙为子代,则长翅个体为VV或Vv,且每种基因型的个体都有两种性别。因此,问题可以转换为确定乙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随机选择乙管中的长翅果蝇与异性的残翅果蝇交配,若后代出现残翅果绳,则乙管中的长翅果蝇有Vv的个体,即乙是甲的子代;若后代全部为长翅,则乙中长翅果蝇为显性纯合子(VV),即乙是甲的亲代。
答案
(1)随机选择乙管中的长翅果蝇与异性残翅果蝇交配。
(2)若后代出现残翅果蝇,则乙管中的长翅果蝇有Vv的个体,乙是甲的子代;若后代无残翅果蝇出现,则乙管中的长翅里果蝇为VV,乙是甲的亲代。
2.分离定律适用条件的变化:
从基因分离定律适用条件的不同方面作以变式考查如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之间的关系、不同配子的存活率不均等、F2中不同基因型个体成活率不相同以及延伸到F3甚至Fn代遗传规律的表达等。
2.1. 不完全显性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中,显性基因对于隐性基因表现为完全显性,即隐性基因属于无效基因,所以等位基因在一起时表现为显性性状。但是,当隐性基因不表现为无效基因的时候, F2 的表现型比例3:1将被修饰 ,对于显性基因而言,隐性基因为反效基因,因此等位基因在一起时,隐性基因一定程度上抑制显性基因的表达,所以个体既不表现显性,也不表现隐性,而是表现出介于两者中间的性状。比如,纯种开红花(CC)和开白花(cc)的紫茉莉(或金鱼草)杂交,F1(Cc)表现型为粉红色花,F2表现为红花(CC)、粉红花(Cc)、白花(cc),比例为1:2:1。
例2 在不完全显性的条件下,以下哪种杂交只产生两种不同表现型的后代( )
A. TT×TT B. Tt×Tt C. Tt×tt D. TT×tt E. tt×tt
解析本题考查不完全显性遗传的应用。TT×TT的后代只有一种基因型(TT),只表现为显性性状;Tt×Tt的后代有三种基因型,三种表现型,比例为1:2:1;Tt×tt的后代有两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TT×tt的后代只有一种基因型,一种表现型;tt×tt的后代只有一种基因型,一种表现型。
答案C
2.2. 致死基因的遗传
导致个体活细胞死亡的基因称为致死基因,分为显性致死基因和隐性致死原因。
2.2.1显性(纯合)致死
基因的致死作用在杂合子中即可表现的称为显性致死。比如遗传性视网膜母母细胞瘤是一种眼科致死性遗传病,常在幼年期发病,通常肿瘤长入单侧或双侧眼的玻璃体内,晚期向眼外蔓延,最后向全身转移而死亡。这种遗传病由基因Rb控制,个体基因型中只要出现该基因(RbRb或Rbrb)即表现为该遗传病,属于典型的显性致死。正常人的基因型都是隐性纯合子。
关于“基因分离定律的题型及解题步骤”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知识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some.net/cshi/202501-344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知识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基因分离定律的题型及解题步骤》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知识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题型及解题步骤”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基因分离定律的题型及解题步骤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