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感受到中华文化什么的气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感受到中华文化什么的气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感受到中华文化什么的气息
曾经,若要用一个词形容中国文化,我定会脱口而出:博大精深。
而现在回想,小时候理解的博大精深神,潜台词就是:有好多我隐约感知到但又说不清楚的中国元素,像海一样深邃,如山一般巍峨,似地一样宽广,但是我不了解,只能用“博大精深”一言以蔽之。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过的书、踏过的土地、收看的媒体、经历的事逐渐将一个真正的文化中国全现在我面前,启迪着我的心灵,还渐渐向我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承认我至今也没有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但我已窥见其轮廓,朦胧而美丽,“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心灵。
(二)
是我踏过的土地将文化中国带给了我。
青海,一片神圣的净土。藏羚羊在严寒山脉间奔跑,雪莲花在悬崖山缝间盛放,藏獒在牧着牦牛吃草,旭日在地平线上照耀。
若不是亲身自到实地,我不同能对它们有这么深刻的印象。青海是我第一个旅行目的地,它打开了我对西北高原的认识之旅,让西北的文化元素通过旅程印在我心中。
犹记一位位虔诚的朝圣者,在人烟稀少的公路旁起而又拜。他们神色淡然、目光深邃,衣着朴素、动作固定有序。他们心怀伟大不可侵犯的信仰,无惧风霜雨雪、烈日烧灼,在一路通往圣地的途中,完成自己灵魂的洗礼。
是他们,将宗教这个抽象的词具体地呈现在我面前,我也开始虔诚的心,随藏传僧人一起跪拜、听早课并且皈依佛门。至今,我也沐浴在宗教文化中,时常感念那段青海之旅。
作者海明威曾说:“如果你有幸去过巴黎,那么在你一生中,无论你去哪儿,它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我看来,青海就是那一场流动的盛宴,一场盛大的宗教文化盛宴。
即使我离开,我也会记得天山脚下有个稚嫩的幼童,轻抚小绵羊,仰望高大的文成公主雕像,表达着自己的虔诚;
我也会记得广袤草原上,马背上的小女孩和藏族叔叔有趣的交谈。藏人淳朴而善良,热情好客,将藏文化倒入马奶酒中、融入歌声中,带给了一个来自远方的汉族小女孩。
而那人,就是我。
(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别青海,踏上贵州这土地,我便体会到了云贵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
多雨、湿气重,冬冷夏凉,这是它们的气候。于是乎他们爱上了辣,无辣不欢。家家户户都有红红火火的罐子,甚是喜庆,看了会让人心跳加快,还会吞口水。
逢吃必加辣,逢吃必油炸,广东人常挂嘴边的“上火”,在他们这里像被压抑了一样不起作用。
夏日不出汗,出门必带伞,这地方简直是承德镇“避暑山庄”。要说那雨可耐心得很,徐徐缓缓,缠缠绵绵,下个两三天不成问题。
在连续不断中忽又夹杂着点急雨,像是给这单调枯燥的“长跑”加了点小乐趣,极有个性。
饭桌旁的麻将也是他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等吃饭前来两桌,吃饱消化后又再来两盘桌,旁边放些酸萝卜、脆花生还有酒,四人一凑,齐了。
(四)
“民以食为天”,中华大地上的八大菜系:鲁、川、苏、粤、闽、浙、湘、徽,就像八朵奇葩一样绽放在九州之上。
品过了自家粤菜的清淡爽口后,我也尝试了川菜的酸甜麻辣。
同时我也知道,身为中国人,我还有机会和必要去感受鲁菜的鲜嫩香脆,苏菜的炖焖煨炒,将吃的食物内化为文化,像吃文化一样吃食物。
曾有人这样说道:
若要请中国四大名著的作家吃饭,那么请《三国演义》则吃的是权利,请《水浒》则吃的是江湖,请《西游记》吃的是食物,请《红楼梦》则吃的是文化。
文化可以看作食物,食物未尝不可视为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矣。
(五)
走过青海,走过贵州,中国的宗教文化与饮食文化进入我的视野。
人们常说:”不能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位于吴山北麓大井巷的胡庆余堂,是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工作和经营过的地方。以前每到河坊街,路过这个高堂大院,都要进去看一看;每进去一次,心里就会对胡雪岩这位“江南药王”增添几份倾佩之情。且不说那些名家绝技、珍贵药材和制药文物,单是这座古建筑群的气势和排场,就足以让人折服得五体投地了!
前些天在河坊街散步,意外地又看见一个写着“胡雪岩故居”的指示牌,心中诧异,便踅了进去。没承想,不仅在里面看到了不一样的景物,还看到了我以前所不知道的胡雪岩的另一面,这着实让我吃惊不小!
在河坊街上,距离鼓楼不到十米远的地方,有一条石板小路。这是杭城惟一保存至今的古石板路,不足三米宽的青石板巷,两头凸起,中间凹下,颇似一个元宝,人们就称它作“元宝街”。
“元宝街”既窄且短,入口极不显眼;所以,以前几次路经这里,都没有发现这条小巷。
我们踏着石板路前行。小巷右边是平展展的白墙,墙很高,十余米的样子,把里面和外面隔成了两个世界。小巷左边,是寻常百姓家的院墙,一丛丛的常青藤和凌霄花,拼命地爬过墙头,依附着墙壁攀缘而下,它们是这小巷里唯一看起来生机盎然的东西。
巷子里如此幽静,时间仿佛已经凝滞了;210米长的巷子,竟显得分外悠长。
走了百余米,白墙壁上出现了一个青色的门,这便是胡雪岩的故居了。
在元代时,“元宝街”曾是省府宝藏所在地,相传这条街可以汇聚四方财气,胡雪岩在此选址建宅,想必也是得到了哪位高人的指点吧!
安静、隐蔽、聚财还又方便,的确是个好地方!
大门极其简单,是那种江南常见的石库门。青色的砖门框嵌在白墙内,看起来也还典雅!
进得门来,是高高大大的门楼;过了门楼,是宽宽绰绰的轿厅。
轿厅,是客人停轿等候接见的地方。五开间的轿厅,十分敞亮,两个八抬大轿束之厅堂。
轿厅的用料非常考究,梁柱全是珍贵的银杏木。里面两根黑色大柱子上,镌刻着一副楹联,金**的中规中矩的字体,曰:“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这一“厚”一“真”,道出了胡雪岩的为人与经商之道。
抬头看,见高堂之上挂着5块匾额,正中间的一块,黄底黑字十分耀眼,上书“勉善成荣”。
我仔细端详这快匾,觉得好生奇怪。咂摸了半天,才发现那好端端的一个“善”字,偏偏少了两个点。原来,这匾额是同治皇帝御字,去掉两点,意思是“善无止尽”。——皇帝,总归是皇帝,总是有着他们的高深玄妙之处!
走出轿厅,抬眼可见二门砖雕门楼上雕刻着“修德严贤”四个大字。这四字真言,是胡家的家训:既德且贤,德才兼备,是胡雪岩对子孙后代最大的希冀与要求。
二门东侧有小门,外接一长廊,侧门和长廊相接处的灰色石墙上开一门洞,门楣上方白色石匾上镌刻天蓝色大字——“芝园”。
“芝园”,在整座宅院中轴线的西侧。园子中共有三个水池,其中最大的一个,有石桥跨越池上。
这座石桥颇精致,它的两头连着两个院落,桥中间最高处,坐落着一个玲珑有致的亭子,这可算得上是一座真正的桥了!
桥上双重檐八角攒尖顶的亭子,据说当时是给伶人们演出用的。亭子不大不小,恰到好处,八个角像鸟的翅膀,呼之欲飞!
亭子叫“晴雨亭”,取自苏轼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我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个精巧别致的“晴雨亭”,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晴天,阳光灿烂时开心的亭子;雨天,烟雾迷蒙时神秘的亭子......我这时想起了西湖,想起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句话。浓妆与晴天,淡抹与雨天,看起来似乎有些牵强,可任凭怎么想,都觉着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水榭曲桥玲珑有致,廊桥左回右旋,池中锦鲤成群,宛然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
然而,这毕竟是胡雪岩的园子,得有更多的奇妙之处!
过石桥,石壁上出现了几个大小不一的洞口。入洞口,里面有四个大溶洞,名“悬碧”“皱青”“滴翠”“频黛”。在我看来,这溶洞是园子里最自然、最原始的景观,可它却是人造的。这么大的人工溶洞,在国内当属首屈一指。
溶洞之上,是“御风楼”。“豪放派”苏轼有诗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御风楼”之名,便起于此。
登上“御风楼”,却丝毫没有孤独寒凉之感。十月末的秋风,轻轻地抚摸着园子里的林木,树木披上了金**的衣裳。
园内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回廊相连,曲池相通;池水中群鱼游弋逡巡,“晴雨亭”呼之欲飞,真是美不胜收!
最活络的是院子的角落处,屋顶上的黛瓦似黑鲤鱼的鱼鳞,而房子墨黑色的飞檐,又恰似鲤鱼的尾巴,从高处看过去,仿佛是一群鲤鱼在争着跳龙门呢!
不过,宅院初建时,登上这座“御风楼”,看见的可远不止这些:南边是浩瀚苍茫的钱塘江,北边是高楼林立的武林门,大有“登高望远,周览八隅”、“仰瞻翔鸟,俯视游鱼。丹林云霏,绿叶风舒”之势!
御风楼隔壁是影怜院,院子里房屋内的装饰完全是西洋风格,室内到处都是镜子和水晶灯,明晃晃地眨着眼。当初胡雪岩特意布置成这样,用来接待外宾。
站在“御风楼”上看对面的“延碧堂”,看得更加清楚。
“延碧堂”是胡雪岩的住处,红木打造的楼房,点缀着红蓝相间的法国进口玻璃,庄重却不呆板。
最能彰显出房子主人地位的,要数大楼房前面的大戏台。戏台面池而居,胡雪岩只消敞开房门或者窗户,不用出门就能看上大戏了。
楼内一楼是会客厅,西洋钟和两个西洋花瓶,寓意着“终身平安”;二楼是胡雪岩卧室,据说他睡觉的那张八宝床,比当时皇帝的龙榻还要珍贵。
“延碧堂”后面,是“百狮园”;“百狮园”内,有“百狮楼”。百狮楼因楼外有100个紫檀磨成的狮子栏杆而得名,100只狮子的眼睛,都是用黄金镶嵌而成。
“百狮楼”是整个院落的正厅,刚好坐落于中轴线上,一楼是胡雪岩待客、议事的主要场所,二楼是胡雪岩母亲和正房太太的居住之所。楼内摆设的直径两米的红木圆桌,据说是杭州最大的红木桌。
百狮园后的四面厅和后花园,是专供胡母和正妻休闲的地方,姨太们不得随意进出。后花园里立着胡家的镇宅之宝——一块形似“寿”字的太湖石。
锁春院、颐夏院、洗秋堂和融冬院分居轴线两侧,里面住的是他号称是“十二金钗”的十二房姨太太。院子里琴房、画室、棋社样样具全,整个颐夏院,是专门用来玩麻将的。
宅院西北的一角,原本是一家理发铺,胡雪岩本欲重金求购,店主却因祖上传下的家业不可出售他人而不为所动。胡雪岩感念其忠孝,遂放弃了收购理发店的念头。
在一些院子里,胡雪岩种下了温于今、言红锁、杭白菊等浙八味,这些都是他开的国药号胡庆余堂的珍贵药材。
罗四太太是胡雪岩最宠爱的姨太太,胡家的财政都由她来掌管。她居住的“载福堂”最为奢侈,所有建材和构件都采用了当时南洋进口的金丝楠木。
金丝楠木木性温和,冬暖夏凉,“水不能腐,蚁不能穴”,寸木寸金、价值连城,连皇帝都用之甚惜。古代皇帝的棺淳多用金丝楠木,百年不腐,清朝皇帝在承德建的避暑山庄,也用了不少的金丝楠木。
当年的载福堂,根根用料都是金丝楠木,门廊门柱屋檐窗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楠木厅”。
宅院里不少地方,都显示出胡雪岩对权力的向往:院子里所有的大门,都铸上了铜手和门环,铜手紧紧握住大门圈,你不能不想到“手握大圈(权)”这四个字;在院子里一面墙壁里,镶嵌着一幅灰塑,里面雕刻着的是两条草龙。
院子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有着自己无声的语言:石榴树是主人祈愿多子多福的心声;七个炉膛的灶台,是江南大户人家常有的七星灶,是七星高照的意思;地面上用石子铺出元宝和铜钱的图案,是财寿俱得的意思;和乐堂侧面墙壁上的鸾凤和鸣砖雕,寓意夫妻和美、共享富贵……
院落所有高墙的顶部,都是江南的传统灰塑。从市井人家到花鸟虫鱼,题材丰富极了!
气派的砖雕门楼,细腻的水磨青砖,千年的银杏古木,进口的彩色玻璃……木雕、石雕、灰塑、彩绘……银杏、楠木、紫檀、南杉……
最值得一提的,是安装在各个房间里的德律风(telephone):用铜管传声,主子那一头按下按钮,妻妾与下人房里的铃铛就会叮当作响,拿起听筒即可通话。那个时候,这种西洋人发明的通讯设施,用在私家宅院里,实属罕见!
在十余亩土地上,分布着一座芝园、13座楼,33间房屋,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无空旷之感,又无拥挤之嫌,建筑结构之紧凑,布局之巧妙,真是少之又少!北京皇家园林设计师的身手果然不凡!
胡雪岩十三岁开始在药店当学徒,他施恩于王有龄,助力左宗棠收复新疆,设钱庄、办典当,开粮铺、药铺,搞丝绸生意.....甚至包办军工、漕运,短短几年间,胡雪岩曾积累了近2000万两白银,一跃成为大清首富,一代官商。
1872年,正值事业一帆风顺、人生踌躇满志之时,50岁的胡雪岩开始营建他的府邸。他耗费了三年时间,修建成了这座宅邸。
然而,就在这座“江南第一豪宅”中居住不到十年,胡雪岩收购生丝失败,钱庄又遭挤兑,终沦落到破产的境地。这个从钱庄学徒,“跑街”伙计到晚清首富,这位曾经被朝廷赏封布政使衔、从二品文官顶戴用珊瑚、赏穿黄马褂,成为富甲一时的“红顶商人”,在贫病交加中忧惧而亡;清末一代巨商一生的功业、一世的繁华,终究还是像一树的繁花,最后也是随风飘落,付诸东流,只剩下无边的落寞和忧伤!
胡雪岩死后不到20年,这座曾经花了300万两白银修建的豪宅,被他的子女们以10万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了李鸿章的儿女亲家、当时的刑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文煜。
有人说,胡家的败落,是因为宅院西北那缺了的一角;也有人说,是那缺了两点的“善”一字成谶;还有人说,胡雪岩是“左李”时局之争中首当其冲的政治牺牲品……
正是夕阳西下时,故居笼罩在粉红色的晚霞中。想起曾经见过的一张,也是这样的一大片建筑,也是同样 脉脉的余晖,可那却是不远处的胡庆余堂。
谁说是非成败转头便成空?“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功过是非, 历史 自会见证。这正如胡雪岩自己所言:“道理是直的,但是路经常是弯的。”
关于“感受到中华文化什么的气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qqww1]投稿,不代表知识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some.net/cshi/202501-1448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知识号的签约作者“qqww1”!
希望本篇文章《教程分享!微乐辅助器免费版”的确有挂》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知识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感受到中华文化什么的气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感受到中华文化什么的气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感...